查看原文
其他

华严经-世主妙严品 09:所有的各种教无论大小、显密远近,都从华严经而生起的

梦参老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华严经-世主妙严品 09

大方广佛华严经(八十华严)

世主妙严品 09

梦参老和尚主讲

入法界藏智无差别,证佛解脱甚深广大,能随方便入于一地,而以一切愿海所持,恒与智俱尽未来际,这一段经文,说明了证得的理,就是证得佛的果了,位至极,极者是呢,就是成了佛果之后,达到顶点了,理法界之顶点。证了理法是以什么证入的呢?是以智证入的,这个大智啊,证入平等一真法界藏,我们昨天讲五种,如来藏自性清净藏,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,第五是法界藏,证了法界藏了,就是圆满究竟了。证入呢?能入者是智,所入者是理,无差别智是平等性智,证入了所具的真理,契合真理了,这个时候理和智一如了,但是要知道没有能证的智,也没有所证的理,冥合一体,所以说没差别,这就是无相法门,能入之智无所入,所证之理无理可得,智即是法界,证得的理也是法界,能所不二,能证之智跟所证之理,冥合而为一体,但是这个智啊,不是我们所说的,平常的我们那个分别心那个智,那不是智,那是识,这个智我们前头讲过了,是大圆镜智,因为它契合理了,理遍故,圆满故,智呢,也圆满,也遍故,理就是如,如如不动的寂体,那么智为能入如为所入,能入之智也是如,所入理体也是智,智即是理,理即是智,这种境界是佛的境界,我们讲的是佛的果德,没有如外的还有智,能证于如,没有能所的,经上说等同一味。

但是智有个智没有呢,没有,智相尽了,智是光明义,光明的相尽了,进入一体了,尽了没有,能令相尽的这个能,这个能是什么能呢?这是那个圆满净智的那个能,能令相尽了,没有了,相尽没有。怎么能进入的,怎么能相尽的,能令那个智相尽的,它是不无。那这样子相尽了,不还有智慧存在吗?没有,智相尽故不有。能令相进入的无相体的,好象是有,这个有不是有,是理智契合的意思,就是你的心跟外边的境,心能转境,心能转境的时候境同于心,但是就深的说很深,就浅了说就你日常生活当中,你那个对那个事情惯性的熟练了,你不假思索不假作意,你的东西搁哪儿,你信手到不拿来了,没有个作意,义理你可以从浅的入深的。

说智相尽了,没有。与义相同一味了,又不无,能令智相尽的,不无,智相尽了不有,智是有功能的,它能反照着智,心经上不是讲吗?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照,照是智,五蕴本不存在,那个空是理,这个智,不空是说的真智,不有是说的俗智,智相尽了是不有,智跟理契合了,等同一味,又不无,能令智相尽的那个,能令的不无,智是有功德的,它反照的时候,是空的,不取于智,不在智上起执著,这叫真实智。这个道理是反反复复的来说,等我们下头讲到那个用功的时候,可以能解释这个问题。因此呢,在境上,真常在而不碍,真遍于俗就是理遍于事,那事恒是事,恒者常者不变。

再另一种语言显示,智不碍寂而恒照,寂是定,是不动义,智是照,照是动义,它不碍这个不动而恒照,动即无动,再这样地说,境是境,智是智,不是一个,智跟境,或者智跟寂是两个。境呢,不碍俗谛,常时是真的。智呢,是不碍于照,而恒时寂的,这个是寂静的寂哦,说不碍真而恒寂,就是不碍真而恒俗,是这样一个意思。而境字是一个呀,是两个呀,非异,非异就是一个,境也空,智也空,空有不二,有无不二都是一个。那么智寂照的时候,智跟这个是照的意思,智而常寂的时候,智而常寂就是照,照跟寂两个融到一起,智融于理,理遍于智,无差别故,就是理智一如了。

约真理来讲是寂的,约着寂相上顺着寂相来说,俗谛是流动的,观和照,观和照,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,前头是个观,后头是一个照,观照互相顺的。我们在大乘起信论上,讲这个意思讲得很多,不过那言语词句明显一些,容易懂一些,这个经上的呢,它这几句话,这经的意思这么一讲,好象很深似的,我们讲起信论讲的时候,好象能够理解似的,你把那个意思,往这上面理解一下,说我们在所修的信心分中讲,修行信心哪,你还得加上止和观,定和慧,起个信心都不容易,也得止观双运的啦,你分析一切相,一切相不存在,这就含着止义,对一切境界相,观它是空义,完了又起观照,这是照义,空义是止,照义是观,观照同时,观什么呢?观所有一切的因缘起灭,因缘的生起和因缘的消失,我们昨天讲的故事,昨天讲的故事大家配得上吗?就可以这么配,因为人家骑马掉了东西了,他捡到了,这个都是事啊,是在智里头观照里头,他还给人家各走各的路子,没有了,这就寂啊,这就是寂。因为这些因,他种了这么个因,后来感的果,他本来一生该受苦的,该饿死的,他突然间因为这么个因,他转变了,把什么转变了,把他的因果转变了。人家说因果能转不能转啊,就像我们现在都出家了,我们的业能转不能转啊,我们在这里头,发生了很多的业,我们把它都转了。

举个例子说吧,你们大家都是比丘尼比丘僧,你们都没有男女因缘吗?没有夫妇因缘吗?它转了,它那个缘停了,它这个因生起了,这一个果嘛,等你慢慢修吧,还没成。但是就这个因缘果,你可以理解了,不要讲甚深的,那这个因,出家这个因,将来你怎么成得佛果,不受于世间轮转苦难,这不是转了吗?能转移,它不能转移,有的出了家又还俗了,为什么?他业又发现了,他转不动了,他转转转,碰到障碍了,障碍了就停了就不转了,你看开车那轮子开起来,好好转转,哦出车祸了,或者撞到石头,一下子停了,转不动了,那业,你那业太重了,给你止住了,转不动了。法由心生,心由相转哪,依着相他就转不动了。

在我们那讲起信论,怎么样修行止观,这跟那是一样的,随顺毗婆舍那义,随顺毗婆舍那妙奢摩他,随着这个止观的涵义,不依形色,不依形色就是境,又不依于空,乃至不依于地水火风,乃至不依于见闻觉知,不依气息,不依形相,不依色相,又不依于空,不依于地水火风,一切诸相,随你念头把它消除,不去想它,一切法本来也没有想,是你的妄念加上去的才有想,你把这个来往之相,来往之相你不生起,不去执著它,不去用你的见闻觉知去想那一切诸相,没有这个念头了,那个相从念出,没有这个念头了,相也就没有了。这就叫止了,就止住了。说在一切法本来没有想,一切法本身它有什么想啊,想是你给它加上去的,你在想,它本身并不想,你不生起一些念,一念一念念念相续不生,让它念不生,它不生也就不灭,你不随你的心,去想那外边境界,外边境界没有,用你那个真心观知的那个观,除你妄想心这个妄心,妄除了真也不在了,妄是对着真说的,真是对着妄说的,你除一边,另一边不存在了。

当你没我相,没有我相也没有人相,也没有众生相,那你先把我相要除了,先从你的念头想起,你若心太散乱了,东奔西驰的,那就妄心,你用你这个净念的真心止妄心,妄有大妄有小妄,用那个妄心轻的,止那个大妄妄心重的,完了再用真止你妄心,用那无念止你的有念,这样子你修行,修行久了,念念不生了,念念不生,念念他就不灭了,它也不随你心转了,外边境界是因你的分别,你分别境界相,越分别越多越想越多,很简单,我想我们诸位都知道,如果你今天或者这两天有点什么事了,本来你在这平平静静地,修习啊学习啊,家里头或者打了电话了,或者收到一封信了,妈妈害了个不治之病住医院啦,完了,今天晚上你觉醒不好了,心里到家里去了,就不是在廟上了。

如果你对这种境界相有功力的,修有功力的,不被外边境界相所转,收封信了知道老妈妈有病了,哎念念佛给妈妈回向回向吧,用这个念头,给他回向就止住了,不作第二念,不作第三念了,那当然得靠功力了,一切世间的纷纭诸相,收到一封信骂你,要找你的麻烦,要跟你干什么的,或者要告你要你怎么样,你完了,你心就动了,如果你心里不动,随便吧,以妄止妄,到时候再说吧。能这样看得破放得下,都很不容易了,第一种,当你修行有功力了一动,管它有好大的风浪,我永远不动,定力,不随风而起浪,这叫止。说你若是关个静室住在静处,不依外边形相,完了也不依你的气息,不依外边形色的色相,不依地水火风,不依六尘境界,也不依于空,随便外边境界相,心止境除,心若止住了,一切境就除灭了。这叫以心除心,既无自相也无外相。

无自相,你的念头,无自相是念头,你念念想到不可得,一切无所得,你念念不可得,就没有自相了,好比我们这下了座了,上了座了,来讲了,说了,这都是动相啊。去来进止言说,在这一切时常时正念,这是方便,这你随顺观察,天天上课到这个时候来了,大家也来了,我们就讲了,讲完了就下来走了,走了各回各的地方,这个是寂静相。来的时候是动相,走的时候是寂静相。你怎么样来看,怎么样观照这个,这都是方便。我们体上,我们心境上,没有,没有。这叫方便。随顺这个观察,观察成熟了,去来行住坐卧,了不可得了,我们大家的一切动相,都是唯心所现,我们的心所现的。如果我们心住了,怎么住的呢?我们来无来相,散了也没有个散相,没个来去相,没个能说者,还没有听者,没有能说听者,一切都是因缘生灭,这叫因缘生灭。

你观这个现象的时候,你心止住了,能止于无相。光修定的人心里容易沉没,修定的人容易沉没。修着修的什么都不想干了,我们看看我们禅堂的道友,我们经常连起来,他什么都不想动,翻经本磕头礼拜,什么事他都不想做,他连吃饭穿衣服都不愿意做了,定沉寂,他唯有这样舒服,我们在山里住的老修行,他几年也不洗个澡,剃头他嫌麻烦,刮个鬍子他嫌麻烦,鬍子很长,头发很长,什么都不管它了,这叫沉寂了,沉没。沉没了起的是懈怠,懈怠什么都不想做了,这时候他心中道力强的,达到止相了,定相。如果他心住的时候智慧增长,那还得他心猛利,心得住,这是止的深沉。

另一方面说,心住本非住,就变成懈怠相了,什么都不想干了,但是定寂时候必须得有观,观就是方便,常常念方便,方便是什么呢?因缘生灭一切善巧,这个止,止顺于理,那思想猛利了,渐渐入定了,但是必须得有教义,得懂得佛的教授,我到了这种境界了,外边没有境界,外边境界相止住了,内心呢?不起正念,不起邪念,都是正念心不起念,当知唯心一切诸法,以外无境。心外无境,境也是此心,这是没有智相,要知道念念不可得,这念头不起了,念头不起了,从座起来,进退举止一切都无念,无念都在定中,楞伽常在定,佛说四十九年法,没有说啊,在定中,七处九会刹那际,都在刹那际的定中,但是必须念念不可得的,修成熟了,心才能住得住,不然心住得住吗?住不住了,因为心住了,这就渐渐和了三昧了,心止了,它才生出一种,那个定的智慧,那智慧的观照,观照一切诸法是不生不灭的,不垢不净的,这就是智慧。

这个智就是我们所读心经那个照见五蕴皆空,它才能寂静下来,寂静下来还得防止心的沉没,沉没就容易起懈怠,懈怠是什么呢?他也不行大慈悲心也没有了,乐集一切诸善法也不会去集了,远离大悲,必须加上观力,这观力就是照,观力就是照,观就是智照,观于一切世间有无之法,不能久停在无得上头,无得是无不得的意思,心行心的行动,须臾的变换,若专念于止了,先除掉一切所有的思念,那你就观照应做不应做了,止的当中寂的当中要起观照,观照我不能常时这样下去,还得诸恶莫作,止的是诸恶,还有下文呢,诸善奉行,你还要奉行诸善,虽然是念诸法的自性不生,诸法自性不生,常时这样观照。

还得念一个因缘和合,诸法不生,因缘法还是不灭的,欠钱还得还人家的,你修成佛了,你所欠的因果报应,还得如是还,那佛不是都永断了吗?那佛的化身示现,生到迦卫罗国去,生到净饭王家里去,他还得作人家的儿子,作人儿子还得度人家,这就叫因缘法,因缘有知道,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因缘法也是空的,空的也得还,还了还是空的,还不还都是空的,道理是懂了,现在我们大家出了家了,遁入空门了,我们的门是一个正门,两边都有一个方便门,那叫善巧方便,中间是空门。有的是般若解脱三门,中间是空门,从般若解脱门,这样的三门。有的是方便门善巧门,方便,善巧,空门,由空而起的方便善巧,由空而产生的智慧,那个涵义就告诉我们了,光止是不行的了,还有要观。

毗盧遮那佛成的法身佛,成了佛之后,为什么要说华严经?说华严经的目的是什么?还有所为,这个有所为而无所不为,无所不为还是无为。听了佛教所说的话,好象那么怎么说怎么有理,是圓的,但是无头无尾,无始终无内外,无大小无方圆。这个意义就不同了,虽然念诸法不生,但是还要念因缘和合,善恶苦乐,空的啊,但是它不失不坏,因缘不会失掉的,也不是坏的,现在在这个方等教义里说,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,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。但是在华严义不这么说了,华严义不这么说,诸法不自生,因缘和合,因缘和合,这一切都圆融,因缘和合的时候,即是不生,生即不生,不生而生,生即无生,这样观照,反反复复。

念诸法自性,自性嘛,是不生,自性是永远不自生的,因缘和合,因缘和合就是观,自性不生就是止,这叫做止观双运,理智和合,就是刚才我们上来所讲的,等同一味。这叫什么呢?智相尽了就不有,能令智相尽的而无不无,就恢复这个讲,讲这一段解释这个,就解释这个寂,止观双运的。圆教的止观呢,观中里头就有止,观就是在止中的观,观中呢也有止,止中也有观,都是止观双运的,止观双运好象是度众生,好象都是有,实际是空的。众生也是空的,能度众生也是空的,一切皆空的,空而不空,又建立一切法,一切法有,有而不有,即是真空。真空不空,即是妙有,这一种观力来你理解,用言语说出来,没什么作用,不起作用,告诉你这个方法,依着这个方法,依着这个语言,你去做,做的时候呢,就要你去思惟去修,懂得这个道理了,你这个奢摩他,毗缽舍那,止观双运的大力,你能够进入一点,如果没达到究竟,没到佛的那个果德的究竟果德,这个照呢,不能叫照。

照真不是照,照真不是照,就不能定,照俗的时候不是照就不能寂,必须得照真时候,观想止,照俗的时候观想寂,照直的时候不失于照,照俗的时候,不失于真不失于寂,这些道理啊,在文字上听来很是深的,在你日常生活当中,你去理解去,你做熟练了,熟能成巧嘛,这就是做熟了,也不要怎么作意,也不要去再想什么方法,顺手而来,迎刃而得,你若会炒菜的,他不会心里有嘀咕,哎呀盐加多了咸了,盐加少了太淡了,哪个菜配听个菜才好吃,迷要掺好多水煮成干饭,你若多掺点水嘛,那就稀饭了。好象这个很简单,谁都会,却也很难,很难,你让我去做,讲经还可以,我讲得通,你让我做饭做不通了,不是水掺少了,就是水掺多了,再就是火大了,烧焦了,火小了没烧熟,生的,人家怎么吃。不入一行不得一行的智慧,我说得这么深奥,你听得这个文啊,讲起来什么寂啊,寂啊照啊,照哪寂哪,你也不知道怎么样照怎么样寂,你照也照不来嘛,寂也寂不到,寂就是定,定就是什么事不动心,这该会了吧,不随便动心,不随便动心不随便烦恼。

我看我们有很多道友,带着小孩子,有的道友那个小孩子他怎么闹,他心里不动的,因为他见惯了,小孩就是这样子嘛,司空见惯了没事,天天如是见,你让我们这些和尚,让我们这些比丘尼师父,带个小孩子,小孩子一闹他不知道怎么哄他,他没经过,小孩子一闹他烦的很,他什么也干不下去了,我们的居士呢,那就不同了,因为他带小孩子带惯了,他知道,这就什么呢,什么事习以为常了,你刚听到什么智啊照啊,照啊寂啊,搞得糊里糊涂的,什么叫照啊,什么叫智啊,什么叫寂啊,什么叫什么的,学久了,久耳朵常听这个道理懂了,懂了之后,身体常这样做,心里常如是想,口里常如是说,你身口意就转变了,就先转变三业。像这个刚才这上所说的,约真理的寂寥,这叫止,与止相顺,你怎么寂寥啊,恐怕连这个文字还没闹清楚呢。还能说照他说这个话去做吗?这就困难了。

这文字说,未尽其源,以令照真不得名照,照俗之时不即寂故,这你没法懂,未尽其源,就是没达到究竟的时候,你那个照不是照,照俗时候随着俗转,照真的时候你还不知道什么是真呢。真假莫辨,什么叫真?什么叫假呀?这个圆融道理讲,说我们的肉体是假的,肉体是假的,为什么还要穿衣服?为什么还要吃饭?假的嘛,管他干什么?离开肉体了,离开你的妄心了,你找个真心,去找个法身在哪里呢?法身在哪里呢?你找得到吗?未尽其源,妄未尽其源,不能达到真,妄尽还源观,光修这么一个法门,华严经的妄尽还源观,入这一真法界的,但是妄怎么尽的,怎么还源呢?未尽其源者,照真不得名照,照俗也不得名寂,要怎么样呢?要尽其源,尽其源哪才行。

这一段的文字啊,令你观照真理的时候,用你的定力,用你的动力定力,照真的时候,没有个能照所照,能观所观,没有,若是有个能,有个所,就不名为真了,也不名为照了,寂就是你定的时候,照真的时候无照,因为这个照是智慧照,智慧照照什么呢?照俗谛,观照俗谛的时候,认识俗谛,俗即是真,对于你用理观的时候,观一切事的时候,事即是理,因为你跟理相契合了,就是跟真契合了,妄自然就止住了,你不要断而自断,观是指智慧运用的时候,当你运用时候利生的时候,你救众生的时候,并不要众生报恩啊,也不要众生感谢你啊,佛没这个意思,佛利益众生的时候,无生可度,利益众生即非利益众生,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,众生有尽吗?众生界不尽的啊,永远如是。

再进一步说众生有吗?有众生可度吗?有法可说吗?这个就深了,但是在华严义啊,把这个意思都把它转化了,都是圆融了,无众生可度,常度众生,无法可说,永远说法不断,成了佛,又示现众生又说,他是度即无度,说即无说,这个意思就很不容易理解了,说你用言语度众生的时候,跟你没有用言语度众生的时候平等平等,我们念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,为什么用个照字啊,不用智啊,它这个照就显着不是作意的,不是有意的照,自然的,照即无照,用什么?观力故。

观见一切五蕴色法,本来就没有,空的,他现五蕴色法,现即是妄,妄即是真,真由妄显,妄从真生,境不能照,境不能照境,智有照,用智照境,智照境不是有分别的,是寂的,看着是异有智嘛,有照嘛,有境嘛,这个异啊,不异,不异就是同了,境和智,境是外境啊,智是心里照啊。同,智即是境,境即是智,智境相同,唯心所生,心无彼此,达到无心了,无心什么都没有了,妄心与妄境契合了,一切皆是妄,这是同,异呢,照还不失于照的功能。智慧呢,说草木无情,木石无情,智是有情,智是真照的,但是这个说的是真智,证了理了,证了理看一切境都是寂静的,智与境,常寂而常照,常寂常照就是这个意思。当你证得理体了,你就知道了,境和智非一非异,能照跟所照合一了,能作跟所作合一了,这叫我们经常说,诸法无生无灭,也没有生起,也没有灭,这种意思我们读心经啦,读般若经啦,读金刚经啦,都知道这种意思。

读金刚经更明显了,无生无灭而示现生灭,虽有生灭,知道它是不生灭,这种呢说是,因有惑故,有迷惑才有个智慧显现,因为有智慧对着迷惑,因为有说无,因为无才说有,有知不是无,无了不是有知,诸佛菩萨,诸佛大菩萨,他的心是寂静的,是寂的,众生有所求,他都现,众生的感,他都现,因为他寂故才能现。他若不寂就现不了。他那儿很忙你找他,办点儿什么事,他办不到啦,因为他永远无事。永远寂静的,谁找他都应,这个道理该懂了,因为你无知,无知就无,你不知道嘛,还不是没有。有知,知得究竟,才知道诸法无,那个无不是我们这个无。迷惑了,有知,不迷惑了,无知。不迷惑的无知是什么呢?知一切法都如是,无知。不再起知的念了,那是什么呢?知道无,知道无并不是无知,知道无并不是无知,那这个无知是什么呢?是般若之无也。以般若智慧的光明照的,才无知才无。这是真谛的无。

俗谛的无就是世间说,这个东西消灭掉了没有了,说这个人死了,死了没有了,现在转化了,现在譬如一个做错事了跑了,更名换姓,那个名字是没有了,他又改个名,他肉体随便可以改个名,名是假的,他这身体是真的,把他身体逮着了,一切假名都不要了,他不知道这个身体也是假的,假名字为他的肉体,这个道理要思索。迷惑了,有没有智慧,智慧还存在不在,说我们堕了六道众生了,还有没有佛性?就这么个问题。

懂得般若和真谛俗谛,真谛、俗谛、中谛,观有中观假观,空假中三观嘛,三谛三观,这个道理啊,这个佛教的名词很多的,但是它有分别的,照俗谛的时候,这叫后得智,照差别之境的时候,就要融开真俗二智所照的,境和智,境有真有俗,有真境有俗境,智呢,有权智有实智,那你光分别这个,你也分别很久,俗智是照事的,真谛是照理的,真智是照理的,境有差别,真俗智慧,那个智没差别,真俗有差别,境智有差别,感他那个真理真心没有差别,他是属于外境的客观的现实,客观的现实,但是客观现实不是真实的,真实是什么呢?是我们那个不动的,原来本具的真心,对我们所做的事,有真事有假事,但是以我们学佛的人观点看,全是假事没有真的,说你那是假的,我这是真的,说现在不是冒牌的货呀,有真货假货呀,全是假的,那是另外一种观点的观点看,境有真境,什么是真境?有俗境,什么是俗境?俗境咱们都能懂得了,真境你不懂得了。

真智俗智,权智实智,我们就分不清楚了,所以必须得学,先把这个学清楚了,真融于俗的时候,俗就随着俗谛,而真并没有消失,俗随真谛的时候,俗也变成真了,这个境呀,境是真俗不二的境,还有权实双运的智慧,再说深奥一点,智即是境,境即是真,一切万法皆由心生,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种种法灭。

当我们静下来的时候,这就叫寂,当你运动的时候,这叫智,这就叫境,像我们初学华严,这些个佛教的术语,为什么要住佛学院一住十几年啊?先要把这些个弄清楚,为什么讲解华严经的很少很少,近几十年来很少为什么?因为它经特长,时间需要太多,名词非常的浮泛,完了摄归于一,叫一真法界,摄进来的时候一真法界,总体这叫一总相法门体,容易啊,很容易进入,怎么的呢?因为单一嘛,一说开放的时候,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事物,都在这个一心的当中,无不从此法界流,无不还归此法界,收的时候你容易懂得,为啥呢?少。我们是喜略,不喜广的,我们此土的众生,喜略不喜广,越单纯越好,越复杂了,脑子不愿意复杂,等同一昧,听到非常高兴,汇水有百川,就不大理解了。因此你学华严经就得有耐心。什么叫真,什么叫俗,什么叫真谛,什么叫俗谛,什么叫中谛,什么叫空观,什么叫假观,什么叫中观,如果这些名词还没弄清楚,你学华严非常的困难,而且现在所讲的呢,是佛的果德,果德跟我们距离太远太远了。

这是约复杂的方面说,究竟方面说呢?就是我们自己本具的,相信自己是毗盧遮那嘛,就是本具的,这个本具的现在迷了,不得显现了,要把它复原,复原不容易了,那时间是无量劫,迷得浅的觉悟得快点,迷得深的觉悟得深点,那时间就久了,我们不是要解脱吗?要自在吗?在入不思议品,一念之中,就建立三世一切诸佛,那我们把这个现在讲的,我们讲的这一段,全是讲的佛的境界,讲佛的果德,讲佛的解脱,讲佛的自在受用。在一念中,现在我们坐这儿,不晓得有好多念,最浅显说这一念中,建立过去现在无量劫无量劫的一切佛事,就在这一念中就具足了,玄不玄啊,说玄啊妙啊,这就叫妙。

华严经的不思议品,说一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,怎么建立的呢?说有十种,广说起来啊,那在不思议品去讲,咱们略说,所有用的,所有现在你的生活习惯,包括你吃饭穿衣屙屎撒尿,全都算上都是用,这都是真的,那这就微妙了,我们在初学教义时候,这都是假的,这叫生灭法,华严经说这都是真的,甚深、难以理解、广大、无穷无尽,是以如来的愿所相持的,举一地摄一切地,举一法摄一切法,入一地普摄一切地,这是印度话说的,若在此方呢,把它翻译经有,把它译成了,说以方便随入一地,以愿海力摄持一切地,两个做这样解释的。一个是开合不同,把梵文那个时候唐朝翻译这个经译成唐文,这很不容易,那边的习俗生活习惯,要跟我们这边生活习惯相同,要想文和义都不乖实,那很不容易了,只要理可通,在道理上通了,这会得了就可以了,不必广引证很多,引证很多了就是你们大家不能进入,证的佛果下有这种解释,为什么有这种解释呢,翻译经的时候,就是译经的时候,译场,争执非常的大,这一句话几千人大家参考,下个笔定个义很难的,因为建立一切三世诸佛的,那个总说起来非常的广,乃至每个每个的证得的地位,就是果德上就说果德上,普贤菩萨的身遍于六位,信住行回向,十地十一地等觉妙觉,那是普摄一切功德,那要顺此土的方言,随印度的方言,这以下有很多的解释,我只是很大家略微介绍一下。

在这个晋朝的时候,刚译经的时候,道安法师就作了这样的预言,说翻译的时候,有五种失掉本来的涵义,叫五失。五种把本来的原义给失掉了,三种不译,五失三不译,做翻译经的人,有五种,把这个原来的本文给失掉了,三种不译,不是不容易的那个易。这个道安法师的弟子,就是叡公上人,他在给般若经写序的时候,他说说五不失本,五种不失于本来的面目,就说原来的,说把梵文不说了,若按义理来译,要从秦朝的文字,这个失掉本来的意思,失掉本来的意思,因为印度他注重事实,注重质量不重于文字,唐朝呢,注重文字,把这文字要翻译得很好,四六排偶,你看古典文学都是这样的,它把义理失掉了。

印度经呢,注重质量不注重文字,他是传心法。那我们呢,注重文字不注重质量,是第二种失。佛说法的时候,重复又重复,重复又重复,怕众生不理解,怕众生不能进入,这样子的要求,叮咛又叮咛,叮咛又嘱咐,你看金刚经吧,反复的说,重复了又说。我们翻译的大德,嫌它太繁了,把它都割掉了,说举一个就行了,他不知道佛说的那个时候,这重复有重复的涵义,这样一割裂不要了,又把本来的意思失掉了。梵文说的是义理,咱们就寻找词句,没有这种相当的文字,那就用很多的文字来形容,把本来的意思给失掉了,只在文字上追求,这是四失本。那么这五失本呢,正文的涵义说的这个道理给失掉了,光注重旁引的,这叫五失本,五种失掉了本来的面目,失掉本来经的原意

不译呢,三种不译,般若经三达之心,覆尔所演,圣必因时,时俗有浅易,古雅以同今时,把古雅的文字,两千多年前那个时候的事,完了要把它翻成现实的语言,翻成现实的意思,失掉原来的意思,一不译。就翻经很不容易,一个智慧一个愚痴,有天渊之别,佛在世时候结集经藏的时候,大迦叶尊者聚集五百有神通的大阿罗汉,凡夫的,阿难说了一句话,阿难出经,大家来评论,佛当初说这个经的涵义是什么,那佛刚去世,刚圆寂,而且迦叶尊者就请了五百尊大阿罗汉,都是六种神通具足的,来结集这个经典。那现在到唐朝译经的时候,隔了一千年了,那时候都是阿罗汉,我们的翻译者是凡夫,说一点小文字,大家斟酌,这就出入太大了。这是也很不容易,二种不译。那现在这时候,根据前头五不失,把梵意的译成秦文,应当好好慎重,这在唐朝翻译经的译场三千多人,那我们后来的翻经者,末唐晚唐的时代,宋初的时代,现在当今的时代,就我们现在这个时候,一个人坐在屋里头翻,即说是圣人也不可以,何况是一般的凡夫呢?

我跟我的道友法尊法师,我们在拉萨住的时候,他翻菩提道次第,菩提道次第好多人翻的啦,但是这个是论啊,不是佛经,我跟他开玩笑说,三千多人翻,都翻得三不译五不失,你一个人在屋子里头,他说勉为其难嘛,现在没有人翻怎么办呢?翻了多少懂得一点嘛。道理是对的,但是说是古来,特别是华严经,唐译跟晋译,唐译的华严经,跟晋译的华严经就有出入。大概有这么一段的经义,说一个人初发心的时候,初学道的时候,初发心时便成正觉,在经文里头有这么一段,它说是你发心就是佛了,晋经说发了心了即是佛,是经文哪。但是唐朝翻译经的人说,初发心即是佛,佛果就乱了,你发了菩提心当得成佛,这个当得跟即是,两个意义相当大了,错得相当大了,即是佛,发了菩提心就可以成佛,这是晋译的华严。唐译说怎么样子呢?说你发了心了当得成佛。初发心时变成正觉,他给你他把这意义就翻成当得,当得跟即是两个就差很多了。

只是举这么个例子啦,所以每一个经文里头,都有这种的涵义,读佛经的不可不知,说为什么有呢,离经一字,离开经文一字,即同魔说,是古德说的,那翻译的时候又怎么翻的呢?这个经怎么定的字呢?这个字不是佛说的字啊,那么都离开了吗?如何解释?依文解义三世佛怨,依照经的文字来解释佛的意思,那是佛的冤家,说你不离开,若离开文字,那你要解释佛意怎么解释啊?离经一字不可以,依文解意,照着经意上说,照着文字说来解佛意也不可以,究竟该如何?这两句话涵义,是说你学佛者,你学佛者不要执著,取消你执著就对了,不要执著文字,也不能离开文字,学佛,佛怎么做的,我怎么去做,佛要忏悔,佛要你相信因果,我想这就对了,相信因果就对了,不能离开佛的教诲,现在的人,不照佛所说的去做,不照佛所教诲的去做,而且是根本没有体会佛意,佛这段说法,这个会说法,什么意思啊,度的哪些人哪些是当机的?从这个用你的智力,用你的观察修行力。

例如说在弥陀经里,佛叫你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,在弥陀经上这样教导的,相信六方佛的加持,相信极乐世界确实存在的,相信极乐世界,生到那个地方去,就能够直到成佛,就是建立一个信心,教你念阿弥陀佛怎么念的,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,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,若七日,一心不乱,问题在这一心不乱上,你念一天就死了,死了就往生极乐世界了,等不到念一天的,为什么?能够一心不乱,念七天你一心还在乱,生不到的了。还有特别那六方佛,六方佛加持力,你这个要记到,我们的自力是不够的,但是诸佛能把我送去的,六方佛加持,但你得建立个信心啊,当你要往生的时候,你就默念,哦,六方佛都来了,六方佛加持我。我虽然没有一心不乱,但六方佛把我送去的,它那经上佛所教导的很多涵义,你不能钻牛角尖,把那个经的意思好好体会一下,但你把那经意好好体会它的大意,不要在文字上去计较。

那前头形容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是殊胜的,跟你现在这个苦难当中,娑婆世界是不同的,在那边生起个欣乐心,在此土生起个厌离心,厌离这个地方,要到那个地方去,说那个地方怎么好怎么好,我看见报纸上经常偷渡的,一次一两百人,三四百人,三五个呀,一二十个,死到这个偷渡上头,若有这种心想发财啦,这想发财啦,把它转变一下,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心,我看都得度了。那以必死之心,要求去挣钱,如果拿那个心换来,说要生极乐世界,为什么?这叫业啊,净业难成,染业它自己非常往里钻,钻得非常诚恳,这里还有个问题,什么问题呢?这个是造业,造业,那个业缘就帮助你,我们说有魔神魔鬼,魔嘛先是五蕴魔,帮助你走这生死路,那个殊胜的是不生死路,你虽然是信了虽然也念了,不恳切啊,不是恳切。因此呢你学这个法的时候,学任何深奥的经,你还是把它会入你日常生活,深义你浅出嘛,浅意你深理解嘛,你先得认得能得进入,乃至于了达诸佛的广大秘密之境,善知一切佛的平等法,已践如来普光明地,处于无量三昧法门海门,一切处随所现身,就是随你现什么身,你所行的都是世法所行,就是世间法,这还有个秘密,秘密就是另一方面的秘密,悉同其事,就像我们大家所说的密宗,总持广大集诸法众,辩才善巧转不退法轮,秘密。

我们讲个秘密。大家都会念“嗡阿吽”吗?干什么,密宗的啊,嗡阿吽,什么意思呢?那意思是秘密,咱们把秘密解释一下吧,嗡阿吽,身口意,这身口意秘的什么呢?说现在我们的身口意,现在我们的身口意,就是诸佛的身口意,这是秘密啊。法华经上说,一称佛,称一声佛,称一声佛号,一称名号,称了释迦牟尼佛,称了名号,没有什么,说你到了塔廟里头,看见佛像了,见了寺廟到了寺廟里头,佛的寺廟里头都是佛像啦,一称南无佛,就说南无佛就是皈依佛,一称南无佛,南无就是皈依,皈依佛,皆已成佛道,已成佛了。跟华严经说,跟华严经上所说,你闻到这个经,相信这个经,你就成佛道了,一发菩提心皆已成佛了,那唐译的说,一称南无佛当得成佛道,那译者给它转变了,当得将来得到,但是经上所说的,一称南无佛,入于塔廟中,当合掌小低头皆已成佛道,这里头就含着有密意。

嗡阿吽是用咒语来显现,皆已成佛道,这个意思要大家去理解,这是一个法华经,一个华严经,大家知道佛所说的法,最了义的,最究竟的,就是华严法华嘛,初成佛时说华严,要入涅槃了说法华,愿一切众生都成佛,但是这是秘密,怎么成啊?一称南无佛就成佛道了,这里头含着有密意,这叫密,入于塔廟中当合掌小低头,皆已成佛道。怎么成的,中间这一段秘密,那么念你成天的念,嗡阿吽,嗡阿吽,念身口意,身口意,这有什么涵义呢?他是用你的现前的身口意,转变成诸佛的身口意,这叫密。这一转的,中间转的这个是密。还有一个密咒,都含有好多种义,他不翻,一翻就失掉原意了,波罗蜜他不翻,你就念波罗蜜好了,明明是到彼岸,你翻到彼岸嘛,到彼岸就是此岸到彼岸,当世俗讲会了,但不翻呢,你就研究研究吧,它还有别的涵义啊,波罗蜜就是成佛,成佛大家都成佛,他含这个意思,这就秘密意。

西藏没有不念那个“嗡嘛呢叭咪吽”的,什么涵义呢,翻成莲花,而且是白莲花,你一天念白莲花白莲花,谁也不念了,念嗡嘛呢叭咪吽,嗡嘛呢叭咪吽,他念啊,他不知道啊,那白莲花什么涵义呢?秘密,在淤泥而不染,清净洁白永远清净洁白,但是它生到污泥里头,它秘密啊,说你在六道轮回能够清净无染,这就是佛啊。华严经就是密教的发始,这里头含着的意思非常广泛,说诸佛的广大的、深密的、秘密的境界,现在我们讲这个就是揭发秘密,这是华严经的秘密啊,所有的各种教无论大小,都从华严经而生起的,显密远近,都从华严经而生起的。华严经每一个每一段都含有这个意思,为什么先讲果德呢?果德就是秘密的,我们从凡夫要把佛的境界了解了,不是秘密吗?就是理解佛的秘密,理解佛的秘密了,就按照这个秘密道上走吧,依着这个道上走,那你也懂得秘密了,你也成佛了,得了究竟秘密了。,但是得你把你的身口意转一下,转变佛的身口意。

还有什么意思呢?嗡阿吽,我们吃饭都要念,念一个虽然有个肉体,肉体是假的,是空的,那这嘴巴吃饭这个嘴巴,也是空的也是假的,身体都是空的嘛,那以假对假,吃的饭都是假的,这全是假的,真的在哪里呢?这个只是吃饭了,吃饭时还念个四言八句,先供个佛吧,先供养三宝吧,完了再吃吧,还念几个咒吧,显密加持吧,我们显教里加个咒一样的,其实佛说的法没有秘密的,你不理解了,就是秘密,你理解了就不是秘密,懂得这个道理了,你再学华严经的甚深广大,显现佛的果德,这个文字讲起来,或者听起来,你以前没听过,现在感觉很生疏,等你听过十遍八遍了,它不不生疏了,不听讲,不听讲你念啊,念一样的,你打开华严经了,就入了法界了,毗盧遮那佛就在你面前,他是已成的,你是未成的,他就是你自己,毗盧遮那就是你自己,你自己就是毗盧遮那,合二为一,现在不行啊,现在你就一分为二,因为你现在没得到佛的果德,当然没有佛的果德的用了,现在你一天能够四肢运动,口里能说,心里能想,你知道这也是秘密,什么秘密啊,我害病了,你不能说了,天天吃饭,吃饭啊,嗨胃口不消化了吃不进去了,那也是秘密在那个地方,你看你正常运动好像,当你没病的时候,无病一身轻,但有病的时候,你才知道这才是苦啊,才知道你的身体是苦本,不害病你知道吗?生老病死啊,佛说这个很玄很妙的,还是见到你生老病死上,你把生老病死看破了,看空了,没有生老病死,没有生老病死而随顺生老病死的缘,随缘不变,不变你的本性,不变嘛就能随着生死缘,在苦里不苦,你能做到这部份你就成了。

病了你照样的,运用你的四肢百骸,没病,病是假的,办得到吗?办得到办不到?这是假的,现在我就克服啊,老,老是假的,不老,真不老吗?跟年轻的就是不同了,人家拿得动的,你拿不动了,人家看的见的,你看不见了,人家听得到的,你听不到了,这是真的啊。我们老法师,老法师的老法师,谛闲老法师,专讲这个,天台宗的,近代的也算祖师,他害病的时候很苦,他就出声音,哼哼,侍者就跟他说,老法师,天天讲假观嘛,假了它吧,老法师就笑了,观是假的,痛还是真的呀。痛起来还是真的,假不了了,这叫业,懂得吧。你若把业转了,你才假得了。真真假假,虚虚实实,我们都被假的骗了,那你自己还在作假,还在骗别人,就这样子,你假的骗我,我假的骗他,大家互相欺骗,那么学佛者就揭发出来了,假的啦,大家认识它,假的就是假的,假的真不了,真的,不死不生不灭,不是假的吗?假的你当然要死了,当然要死了,病的时候你痛苦,因为你没有观成假,真的是假的,还痛吗?谁在痛啊?你观你那个感觉痛的那个觉,你平常用用,痛会给你减轻很多,虽然没成功,观没成功,但是效果很好,当你痛的时候你观,谁觉得痛了,我平常为什么不觉得痛,怎么现在觉得痛,你把注意力给它转移了,哎,找不到啊,谁在觉?觉在哪?你这方面一注意了,那痛就减轻了,真正减轻了,你试试看吧。今天就讲到这里吧。

(注:文字版是小编按视频字幕录入,若有错别字请留言告知小编修改。平台所有编辑录入的文字版资料不设原创,转发不须询问,佛法所有版权属于佛陀,欢迎任何形式的转发,功德回向法界!)


华严经-世主妙严品 01:要学大方广佛华严经,你得相信你自己是毗卢遮那佛

华严经-世主妙严品 02:众生福报大的时候好的现坏的隐。现在是坏的现,好的隐

华严经-世主妙严品 03:华严里举一就是无量,举无量还是一,不要在数字上打转

华严经-世主妙严品 04:我要把我所闻到的,要供养给一切众生

华严经-世主妙严品 05:把福德往菩提道上会,就是心里的智慧跟你的定力

华严经-世主妙严品 06:把我所得到的回过来回向他,这样来报众生恩

华严经-世主妙严品 07:这就是佛说华严经的时候,如日轮初出的时候先照高山

华严经-世主妙严品 08:你能闻到大方广佛华严经,你的善因就不小了

短视频目录(2020.05.02)

近期的目录链接(2020.05.31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慧律法师《楞伽经》01-152目录(全)

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

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-106(未完)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(全 )

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(全)

慧律法师《唯识简介》全

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-388(全)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目录(全 )

梦老华严经-世主妙严品(全)

梦参老和尚地藏经浅全)

梦参老和尚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 全

梦参老法师法华经(全)

梦老华严经-世主妙严品(全)

梦老华严经-如来现相品(全)

华严经-普贤三昧品(全)

华严经-世界成就品(全)

华严经-华藏世界品(全)

华严经-毗卢遮那品(全)

华严经-如来名号品(全)

华严经-四圣谛品(全)

华严经-菩萨问明品(全)

华严经-净行品(全)

华严经-须弥顶上偈赞品(全)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